村网通总站 石头堡村 683242.nync.com 欢迎您!
春季,万物萌发,田埂间、小坡上、石缝里、路边顺着春意疯长出一种绿葱葱的叫做野蒿的杂草,这是一种平凡至极却奇香无比的野草,当地人都知道,做社饭的季节到了。 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注溪人都要过社,并且还要开展一年比一年更热闹的社节,这成为注溪人每年必过的岁令节日,在社节里一项最主要的内容就是吃社饭,吃社饭习俗的历史源于《幼学》岁月篇中“立春五戊为春社”的定论。社节前和社节当天,注溪侗族人要做三件事:一是“忌戊”。就是每年立春后第一个“戊”日起到第五个“戊”日止。每逢“戊”日都要禁忌犁田、动土、挑水、挑粪、舂米、推磨等。这就是当地相传“一戊天地、二戊本身、三戊牛马、四戊阳春”的俗言。二是煮社饭。到了五“戊”社节当天,当地家家户户都以吃社饭来庆祝这一隆重节日,并以此祭奠土地神和先祖,求得保佑后人,百做百顺,老少安康。所以说社饭是一种季节性美食,它拥有短暂即逝的美丽。 我第一次看到社饭的制作也是今年注溪社节期间,杨顺中远在县城学校当老师的女儿早早就回到家里,回到母亲的身旁,这是一个幸福时刻,她又可以用做社饭的机会享受一次最美味的团聚。常年在外工作,回家的机会是很少的,行走一生的脚步,起点、终点、归根到底家才是最好的归属。
一大早,女儿就叫上伙伴,背上背篓去采摘野蒿。清晨,春雨的湿气渐渐蒸发,接下来会是暖暖的晴天,这是采摘野蒿最好的时机。乡间的小路、山野、沟渠边,野蒿已经长得很旺盛,放眼望去,遍地的野蒿是那样的小巧玲珑、令人爱不释手。它不择土壤、不择地方的落地为安到处生长,人走到哪里,它就长在那里,人走不到的地方,它也占尽先机的以顽强的生命力生长。它的青翠,焕发出理式的光辉及人格化的精神。“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女科学家屠呦呦也从中医古籍里得到启发,通过科学的提取方法从青蒿中提取出高效抑制疟原虫的成分,为促进人类健康和减少病患痛苦做出了无法估量的贡献。2015年,她当之无愧地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社饭实际上也是一种药膳,吃在嘴里,注定会让我们百感交集,感激于先人们通过劳动和智慧成就的美食。 社饭的制作很讲究的,野蒿采集好后,等待我们的便是一场华丽的转身,一道通过灵感转化的美食。 首先用糯米、籼米各半,放入温水泡胀,淘净滤干,倒人簸箕或大盆里,然后就采撷鲜嫩的蒿菜,洗净剁碎,揉尽苦水,放在锅里焙干,与切成碎颗的腊肉丁、豆干丁、野葱、大蒜苗炒香,放上食盐,拌入按一定比例拌好的米中。当然,也可以按照不同的比例混合,创作多变的口感,上甑蒸,约莫半个钟头,热气腾腾、香喷喷的社饭就出锅了。
在一锅饭里,居然加入了这么多的配料,腊肉的浓烈与野蒿的清新和野葱、蒜苗的香味,相互对抗的同时也相互交融,这种不同食材的组合、促成了食物的相聚,这种令人动容的邂逅偶遇,中国人叫它“缘分”。 其实,做社饭、吃社饭最大的快乐还在吃社饭时,邀请亲朋好友齐聚一堂,并备以酒菜,一同品尝,欢声笑话,其乐融融。通过吃社饭,进一步增进了亲朋间的情谊。男女青年们也会在社节期间互赠社饭,谈情唱歌,一碗香喷喷的社饭,不仅慰藉着人们的味蕾,而更是让人感动的一件事情了。 社节这天,男女老少,盛装打扮,齐聚注溪,饮酒作乐,玩山对歌,深夜不归。这样的节日,社饭自然就成为节日的主角,家家户户都要摆上亲手制作的社饭,在长桌宴上,远方的客人都要眼看、口尝的进行品评,谁家饭里的肉更香,谁家饭的颜色更好看,往往就成为客人品头论足的话题了。这样的场景,与其说是一场宴会,还不如说是一场妇女们厨艺的暗战。有的客人们当天吃了还意犹未尽,纷纷掏钱买上几份,带回家去给没来的人吃。据杨顺中说,社节那天,她一共卖出1000多份社饭。而注溪侗家人也会把社饭打好包,托人或者邮寄给远在他乡的亲人。也许,一碗社饭足以慰藉所有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