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网通总站 石头堡村 683242.nync.com 欢迎您!
2017生态文明试验区贵阳国际研讨会的食品体系变革促进民众健康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上,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傅传耀所频频提到的一位百岁老人,作为贵州农产安全的“代言人”,引起了国内外嘉宾的浓厚兴趣。
对此,远在石阡县龙塘镇神仙庙村的肖元凯并不知道。眼下正逢夏茶采摘,105岁的他还要上山采茶,那精神头,可足了!
一方水土一方人。贵州的青山绿水、自然产出,就是大自然对人类最珍贵的祝福——
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的贵州,绝大部分是山地和丘陵,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贵州农业生产一方面受到土地资源的刚性制约,另一方面因为特殊的地理气候环境,成为生产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的最佳产地。
这一切,意味着安全、健康。
这一切,意味着更长、更强的寿命。
天赋如此,舌尖上的安全,贵州农产有底气!
6月17日,在食品体系变革促进民众健康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上,贵州有力发声。
家住石阡县龙塘镇神仙庙村的侗族老人肖元凯,户口本上显示,他生于1912年,今年已经105岁了。
石阡县地处贵州东部,生态环境极好,全县森林覆盖率达47%。
老人每天必须要做的一件事就是熬茶喝茶。
老人喝的茶,就是当地出产的石阡苔茶。石阡苔茶富含被誉为“长寿因子”的钾元素,而石阡亦有着“中国长寿之乡”的称号。
老人爱茶,家里就种得有茶,直到现在还时常上山采茶。
据了解,老人所在的神仙庙村有1700多人,80岁至89岁的老人有32人,90岁以上的有3人。
贵州天赋吸引他们远道而来
“石阡苔茶‘钾’天下”,在贵阳到石阡的高速公路旁,一幅巨大的苔茶广告牌引人瞩目。
石阡苔茶钾含量很高,而钾元素被誉为“长寿因子”。
在贵州,这样天赋异禀的农产品很多。
这也是“食品体系变革促进民众健康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主办方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对贵州好奇不已的原因之一。
总部位于瑞士日内瓦的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是一个与联合国联系紧密的国际组织,长期致力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事业。
理事会(中国办)主任、研讨会主持人叶海波介绍,全球食品体系从生产到消费,每一个环节都存在问题。这些系统性问题对人类健康、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环境质量产生了负面影响。
他们渴望,在贵州能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答案。
对此,贵州作出了响亮回答。
研讨会上,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傅传耀侃侃而谈,他自豪地告诉与会嘉宾,贵州有三大独特的优势,贵州能够生产出好的产品——
一是多姿的地质。贵州拥有喀斯特地貌、丹霞地貌等,地下富藏磷、煤、铅、锌、硒、锰,贵州生产的农产品富含各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这是贵州农产品的一大特色;
二是独特的气候。因为立体气候和立体物种分布,贵州可以生产温带、热带和寒带的食物,还为世界奉献最优质的绿茶;
三是独特的人文优势。这保障了食品的安全、持续和健康,贵州各民族祖先遵循天人合一的自然法则,从自然索取,也向自然回馈……
贵州农业天生丽质,在着力建设绿色优质农产品大省的过程中,贵州正在努力扩大绿色优质农产品的生产规模,培育壮大优势农产品。
依托好山好水好生态优势,提高优质农产品生产规模,优化特色农产品结构,提升农产品品质,满足消费多元化和个性化需求,贵州农业的后发优势正日益显现。
有175年历史的联合利华,是全球主要农产品的采购商之一。
联合利华北亚区可持续发展及企业沟通副总裁徐俊认为,可持续食品的采购,让人们的食品好吃美味,对身体有益。
徐俊眼里的可持续,是可持续进行的,对环境友好,符合社会发展条件的。
这一点,和贵州的绿色农产品“泉涌”行动,不谋而合。
在联合利华的计划里,到2020年,将贵州省可持续茶园面积扩展到10万亩,从而带动近3万户茶农持续提高收入。
自然法则编织绿色防控网
盛夏的空气闷热潮湿,石阡县瓮堡村的茶园尤为热闹,一个构建茶园生态系统的工程正在进行。
对茶农而言,管护茶园的过程中,最令人头痛的就是除草、除虫。
由于全面禁止草甘膦的使用,贵州茶园大量使用人工除草,每亩茶园一年集中除草三次,除草的人工费用达到700元,贵州近700万亩茶园为了杜绝草甘膦,要付出近50亿元的代价。
中国工程院院士、贵州大学副校长宋宝安为首的专家团队,从2011年开始,就在贵州多个茶园建设“集成防控”系统。
团队开展了“茶—草”等模式的研究,将高羊茅、黑麦草、早熟禾、紫云英和三叶草等肥植物引入茶园,提高了茶园土壤肥力、控制了杂草、替代了草甘膦的使用。同时,还构建起瓢虫、捕食螨和寄生蜂等捕食性或寄生性天敌等茶园生态系统,实现“以虫治虫”的生物防控目标。
目前,这些技术已在石阡、湄潭、凤冈、石阡、普安、都匀、花溪久安等多个茶区得到示范应用。
生态“集成防控”系统的建设并不意味着将害虫赶尽杀绝。在宋宝安眼里,益虫、害虫、茶叶之间可以和谐共处,能够控制60%的害虫,茶叶质量不会受到影响,茶园里各类生灵可以实现共生共有。
充满智慧的自然法则在贵州比比皆是。
在黔东南的苗乡侗寨,一片片梯田鳞次栉比,从山脚挂到山腰。禾苗吸收着水和泥土的养分,恣意生长;鱼儿在水中欢快游动,不时地冒出水泡;水面上,几只鸭子悠闲地觅食……
鱼和鸭的活动,帮助稻田除草、松土、促进肥料分解、控制病虫害,稻草为鱼儿和鸭子遮阴蔽日,帮助它们迅速“增肥”。到秋收时节,在这片稻、鱼、鸭和谐共生的环境中,稻田养鱼、鱼养稻,稻、鱼、鸭三丰收。
传承了上千年的“稻鱼鸭复合系统”,就这样让苗乡侗寨的人世世代代丰衣足食、安居乐业。
走进施秉县杨柳塘镇猕猴桃基地,一个个猕猴桃挂在藤蔓上,长势喜人。“今年的猕猴桃长得这么好,多亏了春天种下的绿肥!”果农曾垂奎喜滋滋地告诉记者。
通过绿肥种植、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推广水肥一体化等化肥减量增效手段,不仅提高了化肥利用率,还减少了化肥对环境的污染和对土壤的影响。
近年来,贵州将粮食、蔬菜和果树等作物作为重点,在化肥减量增效、实施土壤修复方面走出了一条卓有成效的“绿色”发展之路。
遵循自然,相信科技。从茶叶到特色农产品,一张绿色防控的大网在贵州逐渐延伸,由点及面,全面铺开。
大数据撑起贵州农产安全体系
研讨会上,国家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副局长程金根表示,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既是食品安全的重要保障,也是促进食品产业升级的必然要求。
2016年,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总体平稳向好,全国蔬菜、畜禽和水产品例行监测合格率分别为96.8%、99.4%和95.9%。
贵州则是用大数据撑起农产安全体系。
“到2020年,贵州‘三品一标’的认证产品达到4000个以上,产地认证达到5800万亩,占比达到了85%……”
研讨会上,省农委副主任肖荣军披露了这样一组数据。
在2014年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贵州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了要把贵州打造成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大省的目标。
2015年,省委、省政府出台20号文件,提出到2020年“三品一标”的认证产品达到3370个,产地认证4097万亩,占贵州省耕地面积的60%。其中,还具体划分了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的比例。
今年,省农委制定新的发展行动计划,提出到2020年“三品一标”的认证产品达到4000个以上,产地认证达到5800万亩,占耕地面积的85%。
天蓝、地绿、气清、水净的贵州打造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大省是否可行,依然要靠数据说话。
2016年,贵州“三品一标”产品认证产品达到了2402个,面积达到了2200多万亩,占耕地面积的比例达到了3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截至去年,贵州的产地认证数量在全国排第一,这个目标是可行的。
肖荣军介绍,从明年起,贵州每年“三品一标”的产品认证将不少于600个,产地认定不少于900万亩。
实现这个目标,也就实现了贵州建设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大省的目标。
如今,贵州正加快推进建设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大省的步伐,提出到2020年,全省现代高效农业园区农产品产地通过“三品”产地认定1500万亩以上,全省现有各级蔬菜水果标准园以及新实施的蔬菜水果标准园产地全部通过“三品”产地认定,全省现有2150家茶叶企业和1397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茶叶基地全部通过“三品”产地认定,全省现有各级畜禽标准化养殖场169个以及新实施的畜禽标准化养殖场产地全部通过“三品”产地认定,全省现有各级水产健康养殖场61个以及新实施的水产健康养殖场全部通过“三品”产地认定。
同时,实施农业项目的产地100%通过认定。全省各级农业部门组织实施的粮油作物绿色增产增效技术示范推广、优质特色粮食产业发展专项、蔬菜水果茶园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一二三产业融合等农业项目区100%通过“三品”产地认定,并作为项目建设基本内容。
大力推进地理标志农产品登记保护。大力推进茶叶、猕猴桃、马铃薯、薏仁米、火龙果、李子、核桃、山羊、黑猪、香猪、香鸡、绿壳鸡蛋等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做强区域公共品牌,每年新登记20个以上农产品地理标志。获得农业部登记的农产品地理标志,省农委将给予奖励补贴。
鼓励生产经营主体开展“三品”认证。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种植养殖农民合作社至少有一个主要农产品通过“三品”认证,各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入驻企业、合作社的主要农产品必须通过“三品”认证。到2020年,全省畜禽规模化养殖场80%以上通过“三品”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