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村落街道 > 正文
    购物车
    0

    祭祀神牛,感受苗族农耕文化——黄平县飞云崖四月八祭祀纪实

    信息发布者:你是我不能错过的
    2017-07-05 23:31:39   转载

    5月25日,黄平飞云崖沉没在静默之中。古柏参天,,树木葱郁,曲径幽深,深山古刹,钟声悠扬。红色的高足大香随风缭绕。以代表农耕文明的水稻、高梁、小米、小麦、玉米端放在祭坛的中央。一年一度的祭祀神牛大典如期举行。来自不同村寨的苗族同胞驻足相望,他们都在等待着这一庄严的时刻。

    巫师肩扛着开路的芭茅草立定于祭坛之间。他口念着经文,歌唱巫词,抛撒定路的银粒(米粒),招唤着牛神。牛神来了,在冥冥之中来到了人间。你无法看到这精灵,也无法知晓伙伴,巫师说,它已来到了人间。就是在这个时候,就是在此刻之间……

     

    来自美国、英国、日本、香港、台湾等地的客人与当地的10余万各族同胞深吸空气,目睹着这庄严肃穆场面。

    这是一个农耕民族特有的祭典,这是一个民族敬畏自然的盛宴。因为在苗族的民族主体意识中,有抹不去江南古老农耕生活,更有无法抹去的部落战争记忆。

    苗族,一个古老的民族,它来自于北方,他们住在黄河边上的蚩尤坝上。蚩尤带领八十一个兄弟,种庄稼,建城池,神鸟带他去找药,他又发现铜,冶炼铜,制兵器。黄龙公来攻打,蚩尤头戴牛角帽,身穿牛皮袍,挥舞铜宝剑,杀退了敌人。黄龙怕铜(现在人们还说龙怕铜),逃跑了。黄龙公又用宝葫芦来收苗家,蚩尤就用火烧葫芦。雷老五假意拜蚩尤为兄,向蚩尤学到了医药和冶炼铜造兵器之术,还骗走了蚩尤的铜板斧。最后,黄龙公联合赤龙公和雷老五一起攻打蚩尤,蚩尤牺牲,而他的族人则带着部族渡黄河南迁江南。

    江南,一个美丽的地方。他们在那里有组建苗蛮部落,又称三苗部落。《史记·五帝本纪》所记载的“放讙兜于崇山,以变南蛮;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史记》也记载:“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据这些资料,我们可以勾绘出距今约4300年前三苗部落故土的大至轮廓,三苗故土:东至翻阳湖之滨,西到洞庭湖,南达南岭、武夷山,北达淮河流域的中上游。概而言之,三苗故土就在今汉水中下游、长江中游、沅江、湘江、赣江的中下游和淮河中上游的广大平原地区。包括今湖北、湖南、江西三省的大部分地区和安徽、河南两省的部分地区。而农耕文明在这里发展到了极至。《苗族古歌》有很多的故事,这些故对他们的部族在这一带所进行的农耕进行了回顾:有两兄弟分家,一个得到了牛,而另一个只分到了一只狗。牛当然已用于了犁田,而分得到狗有弟弟也试探着用狗来耕地。这故事看似荒诞,其实证明了苗族人在早期,也曾用其它动物耕地过。那时也有了提水灌溉,以至于牛在河沟里找不到出河的路。桐花开了,那是育秧的时候。洪水滔天,让耕地成了一片汪洋,是狗偷来了谷种……这些是故事,是一个农耕民族战胜自然,争取民族发展和生存的的写照。

     

    著名的地理学家徐霞客,曾对苗族的耕作状况作了描述:“有坞南北开洋,其底甚平,犁而为田,此处已用牛耕,不若六寨以南之用概撬矣。波耕水耨,盈盈其间。”正因为如此,苗族的耕地也才会“波耕水耨,盈盈其间”。

    牛是神,它来自于天上。相传很久以前,天下还没有牛,人们耕作土地全凭人的双手,粮食难以糊口。有一年,天下大旱。天神告呼也不知道天下的情况,于是就叫牛到天庭边去探望,回来后就对告呼说:天下确实太旱,人们没有了吃的,到处是饥饿的人群。告呼也没有办法,就对牛说:那你就下去一躺,就对他们说一天洗三次脸,吃一顿饭就不饥饿了。牛听后便立即下凡到人间。他也许没有听清告呼的圣旨,而对人说,告呼要他们一天吃三餐,一天洗一次脸。于是又回了天庭。告呼又问他:你给人间怎么样说的?牛回答:我按你的圣旨传了,要他们一天吃三餐,一天洗一次脸。告呼勃然大怒,想到本来天下人就缺粮,这样一天吃三餐,一天洗一次脸,那他们不就更加没吃的吗?人们遵旨行事,缺粮食饿死的人就更加多了,世间男女老少无不埋怨,怨气直冲九霄云外。作为兄弟的告呼知道这已没有办法收回圣旨,只有对牛说:你传错了圣旨,只有你到人间去,给他们耕地天底下才有饭吃。牛知道自己犯了错误,没有办法,只好下界了。也就在四月八这一天,他来到了人间。

    牛到了人间后,就对人说,我上次传错了圣旨,你们太苦了,我是来给你们耕地的,我给你们种地我不要哪样,你们收粮食你们吃粮食,只要你们给我草吃就行了。人们听了很高兴,便收留了它。从此,牛帮助人们耕田犁土,生产得到了发展,粮食增收了。人们生活有了着落。牛由于长期吃草,又只干重活,不用头脑,慢慢变得不会说话,而且忘记了在凡间的时间,再没有回天庭去。人们得到牛的好处太多了,为了感谢牛,就把牛来凡间的四月初八这天定为牛的生日。每年这天,放牛休息一天,人们都到略寺曰去办几天会,吹笙、赛马、斗雀、对歌以示祝贺,“四月八”节就这样一代一代地流传下来。

    六百年前,黄平潘氏就来到了飞云洞这方土地,先民们除了思考着开山劈土,建设耕地之后,便想到了他们的伙伴——牛。他们为牛劈出了祭祀的圣地,让牛登上了圣坛,以祝颂牛的丰功,铭记着牛给予人带来的美好愿望。

    而之后的汉人也看中了这块圣地,明朝正统八年(1443)始建月潭寺,后经历代增修扩建,遂形成一组宗教建筑、民族建筑和园林建筑相间的别具特色的古建筑群。明朝著名哲学家王阳明盛赞之曰:“天下之山,聚于云贵,云贵之秀,萃于斯崖。”在贵州名胜中,飞云崖是文献记叙和游人题咏最多的一处,至今还保留着丰富的诗文、联语、摩崖、碑碣,故人们又将其誉为贵州的“文化富矿”。多元文化的兼容,民族间相互的和谐相处,成就了“贵州第一古刹”、“黔南第一洞天”等殊誉。飞云崖由此成为一处融汇佛、道宗教文化,集自然风光,名胜古迹,民族风情为一体的旅游胜地。

    祭祀牛神,娱人娱神,各民族同胞数万人云集飞云崖,开展吹芦笙、踩笙、赛马、斗雀、对歌、民间绝技表演等活动。正如李承栋诗文写作的那样:谁家少妇年十六,生长夷乡服夷服。更有头妆复别样,银花大插发茎上。鸟髻不减远山青,金冠直合秋月亮。弯弯娥眉掩秋波,浓浓胭颊粉红拖。身疑飞燕轻还减,怨拟明妃愁更多。铜鼓一声天地惊,窄衫舞出麝兰芬。长杨枝弱腰娜娜,蛱蝶迎风翻不了。

    时逢盛世,这里不再是晨钟暮鼓梵音之地,其祭祀活动更今非惜比,这里亦然成了民族文化传承的基地。苗族古歌、苗族大歌……已让人们“清歌曼舞谁得知,佳人归后云还绕。几回春艳几回欢,惆怅云山不忍还”了。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